芳华十载育桃李 她声铿锵振乡音——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开展校友乡村振兴口述史暑期社会实践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女性独特的力量和智慧同样绽放出耀眼的光芒。2025年适逢“晓庄女子学堂”特色项目创办十周年,今年七月,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师生依托暑期社会实践,结合学科特色,组建“芳华十载·她声振乡音”校友乡村振兴口述史实践团,对部分校友进行田野调研与深度访谈。
实践团记录多位优秀校友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动人故事,呈现旅社院女子学堂十年育人成效。实践团历时18天,跨越2个省份、6个城市,足迹遍布学校、酒店、旅游景区等场域,完成有效访谈32人次,收集调查问卷126份,形成3万多字访谈实录。
南京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张令萍,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2017届毕业生,也是“晓庄女子学堂”第一批受益者。目前,她带领团队在乡村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课业帮扶。她表示:“‘女子学堂’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和《女性领导力课程》,让我在开展社工服务时更加得心应手,为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思维活力。”南京市钟英中学历史教师张雅是历史学师范专业校友,她分享道:“‘女子学堂’的‘文化考察’活动让我学会将地方历史融入教学,让课堂更生动。”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孙樱芝分享道:“‘女子学堂’的《咖啡调制》《调酒实训》等课程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我‘多问一句,多留意一点’的服务意识。”如今,她将所学融入乡村文旅发展,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注入新活力。
十年弦歌不辍,“她”力量照亮振兴路。“芳华十载·她声振乡音”校友乡村振兴口述史实践团以跨学科视角,记录部分校友在各行各业奏响的奋斗乐章,打造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团队成员知行合一,在实地走访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案例研究中提升专业素养,自觉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大局,以青春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在晓庄成长为优雅、蕙质、独立、自信的时代新人,她们的故事,是行知精神在新时代的铿锵回响,更是中国乡村振兴壮丽画卷中一抹亮丽的色彩。芳华十载,步履铿锵,她声所至,乡音正振!
实践走访现场
幼儿师范学院“追寻·承志”实践团赴三地开展抗战精神调研活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激发当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探索热情,7月1日至8日,幼儿师范学院“追寻·承志”当代青年抗战记忆与抗战精神培育调研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章洁的带领下,赴南京、淮安、镇江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社区互动、红色宣讲等形式,探寻抗战记忆,传承抗战精神。
7月1日,实践团首站探访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专访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老先生。85岁的戴老寄语青年:“抗战精神是民族的根脉,需在新时代焕发活力”,馆长吴先斌强调,“要让抗战精神走出课本,成为触手可及的力量”。下午,团队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重温烽火岁月,并发放问卷调研抗战精神当代认知。
7月2日至3日,实践团先后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宁区档案展览馆及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在肃穆氛围中感悟历史沉重与革命先辈的英勇。团队还在江宁区科宁社区开展“童心向党筑梦行”活动,通过红歌合唱、战斗机折纸等互动,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7月4日至6日,实践团转战淮安,探访新安旅行团纪念馆,感悟“讨饭也要宣传抗日”的爱国情怀;在周恩来纪念馆追寻总理为理想毕生奔走的足迹;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缅怀82位勇士殊死战斗的忠勇事迹;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研读红色经典,深刻理解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7月7日,团队在南京清凉山丛葬地敬献鲜花、默哀致敬,并来到六合励志高级中学开展主题宣讲,通过影像与故事激发学子爱国情怀。7月8日,实践团在镇江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参观步枪、军号等实物,感悟“铁军精神”,并在社区组织孩子们学唱红歌、制作军包,让抗战精神在互动中传承。
系列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抗战精神需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当代青年更应铭记历史,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科宁社区“童心向党”活动现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陶风徐来 勤体润教”实践团赴安徽歙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月29日至7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陶风徐来 勤体润教”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陶行知先生故里——安徽歙县,开展“陶韵传薪践真知,挺膺担当谱新章”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教育、校地教学交流、行知文化溯源三大板块,深入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抵达当晚,实践团开展了沉浸式劳动教育。师生们齐动手包饺子,全程协作,亲身体验行知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教育理念,使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劳动教育实践课。次日,实践团深入当地小学开展教学交流,在歙县行知小学,实践成员为学生们带来了《红色故事会》《朗诵传声》《走进化学趣味课堂》等四场主题宣讲,通过互动游戏和趣味实验等点燃课堂,现场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在歙县新安小学,副校长方日为实践团的师生作了一场《承“求真”思想 育“新安”小松》专题报告会,报告会后,实践团师生们纷纷表示,新安小学践行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的实践案例为我们“重走行知路,传承行知精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随后,实践团的小老师们围绕《趣味数学之旅》《情绪认知科学》《梨园初探》等主题,开展了四场寓教于乐的微课教学,现场的小学生激情昂扬,收获满满。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与两所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龄段的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围绕理念认知、生态教育实践、劳动教育、教师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交流。学校教师分享基层教学经验和感悟,为实践团了解县域教育真实图景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本次歙县之行,实践团以劳动教育扎根生活、以校地联动赋能成长、以文化溯源坚定信念,全方位践行行知精神。实践团全体成员们表示,将把所见所悟转化为教育实践,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实践团作主题宣讲
乐舞青春践初心——音乐学院学子以艺为桥连接运河文化
在扬州运河密城古韵悠扬的宫格剧场里,一群年轻舞者用足尖丈量着千年运河的文明脉络。在音乐学院专业教师李羚和冯超群的全程指导下,音乐学院“乐舞青春”团队深度参与全国首个运河主题全时段沉浸式实景剧场“运河密城”的表演,扬州运河密城暑期社会实践团历时30天驻场创演,以“传统文化活化”与“就业路径创新”为双核,在沉浸式剧场中探索出一条连接非遗传承与职业发展的新航道,用专业技艺为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书写了生动注脚。
运河文化传播长期依赖静态展陈,年轻群体参与度有限,而文旅产业的升级则急需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创新表达能力的专业人才。此次实践中,学生们深度参与原创音效设计、民俗舞蹈编排等核心环节,架起传统文化与就业的“双向桥”既用专业能力激活了运河文化的“当代表达”,也在实践中触摸到文旅行业的真实需求。
运河密城以运河发展脉络为轴线,划分出春秋开凿、隋唐繁荣等9大主题场景,为实践团学子提供了锤炼演员表现力与专业能力的立体舞台。学子们化身民俗舞者,将民乐与舞蹈融合,淬炼专业硬实力,演绎的《骑鹤扬州》“互动式表演” 更考验专业功底。即要求演奏者具备扎实的即兴演奏能力,舞者则需精准把控动作幅度与情感表达,避免干扰游客体验。
实践虽短,收获颇丰。对于项目未来,团队充满期待。我们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学院的学弟学妹提供参考。团队将持续跟踪项目进展,推动“课堂教学—实践锻炼—产业就业”的闭环培养。音乐学院学子用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保护”,而是与时代需求、青年成长的双向赋能。这场“乐舞青春”的实践,既是千年运河文明的青春表达,更是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就业探索中写下的生动注脚。
民乐《扬州大遍》展演现场
图书馆小先生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七彩夏日品书香,实践筑梦共成长
图书馆小先生阅读推广服务团成立于2015年6月,是一支由在校师范生为主组成的一支百人规模的专业化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知精神, 7 月 7 日至 8 月 24 日,这支由百名师范生组成的团队携手金陵图书馆,开展了为期 28 天的暑期实践活动,用书香与陪伴为孩子们筑起成长乐园。
服务团志愿者定期前往金陵图书馆为小读者们开展小桔灯故事会(周二)、青苹果科学园(周三)、蓝精灵手工坊(周五)、绿巨人口语秀(周六)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
每周二的“小桔灯故事会” 上,幼儿师范学院志愿者将哪吒闹海、纸鸢等非遗元素融入绘本,搭配绘本剧与手势舞,让孩子们在互动中触摸传统文化肌理。周三的 “青苹果科学园” 里,教师教育学院志愿者带领孩子破解抗战密信、体验摩尔斯电码,在实验操作中点燃科学探索热情。周五的 “蓝精灵手工坊” 中,孩子们用剪纸、黏土创作红色主题作品,在巧手制作中厚植爱国情怀。周六的 “绿巨人口语秀” ,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们则通过不同主题的英语绘本,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提升语言能力,感悟友谊与勇气。
以爱心点燃希望,让责任铸就未来。小先生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始终在服务与奉献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小桔灯故事会、青苹果科学园、蓝精灵手工坊、绿巨人口语秀四大活动,从非遗传承到科学探索,从红色教育到语言学习,为孩子们搭建了多元成长平台,让书香与知识浸润心灵。志愿者在付出中深化对教育的理解,打磨专业技能。团队以“行稳致远,学无止境”为信念,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奉献精神,不仅收获读者赞誉,更让“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落地生根,为文化传播与青少年成长注入温暖力量,彰显了师范生团队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活动现场
体育学院“陶理湘行 行知星火”实践团开展“体育+思政”暑期社会实践
今年暑假,体育学院“陶理湘行 行知星火”实践团赴湖南长沙开展“追寻红色足迹,赓续教育初心”暑期社会实践,探索“体育+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7月1日,实践团抵达长沙。在橘子洲头的伟人雕像前,团队成员感受青年毛泽东的壮志豪情。随后登上岳麓山,参观岳麓书院、爱晚亭,漫步湖南大学红墙下,追寻千年学府文化脉络,感受历史厚重与文化传承,憧憬自身文化传承责任。当天,团队前往湖南中共党史陈列馆,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程。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纪念馆,馆内“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主旨语触动队员,这与毛泽东全面发展理念及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念相呼应。队员们表示要将伟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晓庄体育人育人方向,以“体育+思政”模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实践期间,团队赴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学。专家剖析毛泽东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引导队员思考将其融入学习生活,指出其是青年担负使命、实现价值的精神源泉,并解读“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原则要求。队员们围绕“毛泽东思想的当代表达与青年使命”研讨,认为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青年精神滋养。实践团还来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与南岸私塾,体会毛主席青少年时期刻苦读书、勤于锻炼的精神,感受其艰苦奋斗与对知识的渴望,坚定了立志强国的青春信念。
学院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体鲜明、形式多样,是“体育+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也是对学生从教、从业的锤炼。队员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涵养理念,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明确使命责任。他们践行校训精神,在“做中学”“学中做”,融合红色文化与体育精神,展现晓庄学子风采。
参观长沙历史陈列
供稿: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幼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学院、图书馆、体育学院
撰稿:周雅雯、韩菊惠、倪子杰、许泽一、玄昕婷、顾嘉怡、孙靖
编辑:杜霞
审核:李根、张洁、章洁、江安凤、徐翔、杨明、周建铭
终审:刘凯